[adsense_id="1"]

現今網路發達,硬碟容量也相當大,而且大容量硬碟反而便宜。漸漸的,很多”聽的出差異”的朋友漸漸會選擇使用無損格式或是無失真格式來當音樂檔案。不過會有人發現無失真格式音樂檔案沒有辦法在有些播放器順利顯示歌曲資訊,這就是因為播放器無法支援這些檔案的Tag所致,因此解決方法就是幫他們手動建立Tag檔案。

[adsense_id="4"]



一般來說,Tag包括歌曲的演唱者,專輯名稱,曲目順序,時間,歌曲名稱等等,因此播放器透過該Tag記錄可以顯示正確的歌曲資訊,也就是你能在播放器看到演唱(出)者,專輯名稱,歌曲名稱等等資訊(我想若是顯示不出來的軟體也大可丟掉不要使用了 XD)。不過無失真由於沒有支援Tag標籤,或是播放器無法正確讀取檔案的Tag標籤,導致無法正確顯示歌曲資訊,這樣沒救了嘛?錯!一定有救!下面教大家幫自己的無失真檔案格式增加Tag標籤。

00

像上圖就是軟體無法正確顯示檔案Tag資訊的狀況。所以要讓軟體讀取正確資訊,我們就必須自己新增一個Tag標籤檔,一般來說我們會用”cue”檔來當做Tag標籤的檔案格式。而我們需要什麼工具來編寫Tag標籤檔案呢?只要有 (1)記事本(Windows, Linux, Mac都有內建的軟體,別跟我說你沒有) (2)正確的歌曲資訊(你總不能把A先生唱的歌寫成B小姐的歌吧) (3)充滿毅力的決心(相信我,第一次做一定會有很多”意外”發生)

好,我們馬上開始來實作吧!

Step.1 找到要編輯的歌曲的資料夾

01

Step.2 在該目錄下開啟記事本,並開始編輯

Tag標籤包括兩大部分:Header跟Content。編輯在Header區域的資訊就是下面所有歌曲都共用的資訊,像是一張專輯的專輯名稱,應該從第一首歌到最後一首都是一樣的吧!而Content就是資料區,這個區域包括其他你想讓軟體顯示出來的歌曲資訊。一般來說會有以下資料:
PERFORMER “XXX”        --演出者

TITLE “XXX”                   --專輯名稱

FILE “XXX.yyy” ZZZZ      --檔案名稱(XXX.yyy就是完整檔名,而ZZZZ是檔案格式)

TRACK XX AUDIO             --曲目順序(XX為01~99的數字)

TITLE “XXX”                  --歌曲名稱

INDEX XX YY:ZZ;NN         --索引資訊

看起來相當的複雜,其實不會。我們來針對各項資訊說明吧!首先PERFORMER是演出者資訊,這個應該不用多說。再來是TITLE,就是專輯名稱,也不用多說,這兩項一般會放在Header的區域。而FILE為完整的檔案名稱,XXX.yyy像是”有沒有.wav”這樣完整的名稱,這個資訊一定要跟在電腦中看到的檔案名稱資訊一模一樣,副檔名大小寫也必須完全吻合,否則播放器還是會找不到檔案!TRACK為曲目順序資訊,一般就是造曲目編輯下去,然後從01一直遞增。再來又是TITLE,這個TITLE跟在Header的是不一樣的,這邊的TITLE是一首歌的歌曲名稱,而最後INDEX為索引,就是讓播放器找到該歌曲的時間分隔標籤,若是你的無失真檔案是一首一首的,像上面那張圖那樣就是10首歌這樣,那INDEX就統一為:
INDEX 01 00:00:00

代表播放器會從FILE這個檔案的00:00:00的地方開始播放歌曲。而整個播放器會從FILE開始讀起,因此FILE一定是放在整個Tag中Content部分的第一筆資訊,再來會看到曲目順序(TRACK XX AUDIO),所以這項資訊會擺在第二筆資料。而再來是TITLE跟PERFORMER等等資訊,最後才是INDEX。剛剛提到是多檔案的狀況,若是你的無失真檔案只有一個檔案,就像整張50分鐘的專輯都變成一個檔案,而裡面有10首歌的狀況該怎麼辦呢?這時候INDEX就有作用了,第一首歌一在這個檔案的00:00:00處,而假設第二首歌在這個檔案的03:05:42處,第三首歌在08:11:34處,那INDEX就要依造每首歌的開始位置去設定時間,以上述舉例:

INDEX 01 00:00:00

INDEX 02 03:05:42

INDEX 03 08:11:34

……

以此類推,直到編輯完畢。而每一首歌都是一組資訊。像是韋禮安的創作專輯第一首歌”有沒有”,範例Tag編輯:

FILE “01 有沒有.wav” WAVE

TRACK 01 AUDIO

TITLE “有沒有”

PERFORMER “韋禮安”

INDEX 01 00:00:00

這樣為一首歌完整的Tag標籤,而第二首歌以後就接在第一首歌以後繼續編輯下去,直到寫到最後一首歌曲為止,以下圖為韋禮安的首張創作專輯的Tag檔案編寫範例:

02

(點擊圖片可以放大)

而一般來說無失真或無損格式的FILE那一項資訊,會有對應關係(yyy與ZZZZ的對應)

.wav WAVE

.aif AIFF

(.aiff AIFF)

.ape APE

.flac FLAC

(.flac WAV)

[adsense_id="1"]

我自己大概會使用這樣的組合,當然沒有固定,大家可以自己去嘗試。最後編寫完成要記得存檔,檔案要存成”XXXX.cue”,存檔類型要記得選成”所有檔案”,要不可能會被存成一般txt純文字檔,而編碼一般選擇ANSI,若是有非英文或中文的字元出現在Tag檔案中,則編碼選擇UTF-8格式。

03

接著存檔完畢就可以開啟來看看有沒有成功囉!

04

YA!成功啦!就是這麼簡單。

不過若是你在某些播放器,像是Foobar,可能做到這邊還不會正確顯示Tag資訊,會出現下圖狀況,這是因為軟體還是會去抓取原本的歌曲檔案,而忽略剛剛編輯的cue資訊檔。

05

這時候,打開設定,Foobar是在 Preferences – Media Library 那邊設定。

06

在File types有個Exclude,要新增排除檔案,我們要讓Foobar去抓正確的cue檔,所以要排除原始的檔案,因此新增”*.wav”(這邊依造你的檔案格式去輸入,有多種檔案格式要排除就用”分號”隔開,像是”*.wav; *.aif; *.aiff”),編輯好後按下OK。

07

再次看看,就有正確資訊了!接著祝大家順利編輯屬於自己歌曲的Tag資訊啦!

[adsense_id="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淺草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